世宗篇50 花落谁家(3 / 3)

加入书签

面对众多纷争,刘文济是日益疲敝,也清楚地知道,太子之事,是不能再拖了,他必须得做决定了,否则祸患或许就将起于忽微了。

在历朝历代的诸多权力争斗中,在那些漫长的角力之下,最终比拼的实则并不是有多优秀,而是比少犯错。而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上,这条规则同样适用......

《汉世祖》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正统!这个词,刘文济为之努力争取了一辈子,没曾想,最终却在继嗣的问题上,通过这样的方式被认可,说来也有那么几分可笑......

皇帝犹豫不决,传递出的模糊信号,自然给人钻营者浑水摸鱼的机会,夺嫡之势既成,斗争起来便是无休无止。虽然刘文济在这个过程中,也以严厉手段进行弹压,但表面上控制得住,但潜流依旧,他也震慑不住那骚动的人心。

也就导致,在建隆二十到二十二年这三年间,朝廷中枢的氛围十分紧张,为了禁止两派之间那种层出不穷、跌破下限的争斗,刘文济不得不以执政以来最酷烈的手段与作风去镇压,一大批的大臣遭到贬谪,其中不乏有识之士,忠臣孝子。

比如,在刘文济的大力提拔下,已经升任洛阳府尹的范仲淹,见太子之争,波及朝野,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对此痛心疾首,上表进谏。

言辞固然激切了几分,其中不乏影射政事堂诸相尸位素餐,坐视斗争,不为君王社稷尽心参谋之言。范仲淹的奏章,不只引起了刘文济的厌烦,还惹恼了那一干宰相。

因为,一切的本质,还在于刘文济内心的犹疑。

同诸权贵大臣一般,刘文济对继嗣之君的人选,也是从刘继英、刘维箴二者之间考虑。但最终选择谁,却难有个果断的决定,每个人,都让刘文济顾虑重重。

刘继英,性沉稳,有志气,涵养足,是一个标准的皇室教育出的精英,虽然少锻炼,但毕竟还年轻,极具培养价值,未来可期,身份上也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汉世祖》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尚书令陈尧佐,财政使吕夷简,先后上奏,弹劾范仲淹,说他不敬宰相、妄议朝政。罪名虽然很弱,但刘文济恼怒之下,于建隆二十一年春,将范仲淹贬到陇右道当布政副使了。

由此,开启了范仲淹在陇右长达七年仕途生涯,在那七年间,范仲淹也没有片刻放松,时刻关心朝局,忧怀君王。并且,在陇右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曹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大汉在青唐地区的统治,将帝国统治影响向高原深处辐射;二则推动陇右道治西迁兰州,一直以来,陇右道治都在凤翔府,从地理上来讲,偏重于东方,尤其在对青唐地区开拓益深的情况下。

也是从范仲淹遭贬开始,朝廷重臣,一一遭到刘文济的整顿,柴熙让被贬到高昌道任主官,吕夷简外放辽东,到建隆二十二年,尚书令陈尧佐罢相。

到这个时候,朝堂之上虽然在刘文济的镇压下平静了下来,但关于太子的争斗却在帝国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面对这种情况,刘文济既然恼怒,又无奈。

唯一让刘文济顾虑的,恰恰是杨氏外戚的影响,看看以杨氏外戚及一干军功贵族们组织起来的“睢阳派”吧,那等声势,让刘文济都不禁侧目。

即便有诸多身不由己的地方,但杨氏之盛,并且持续了这么多年,甚至影响到下一代帝王了,刘文济是怎么都无法忽视这些因素的。

刘文济毕竟也是个老皇帝了,而老皇帝最不安的就是掌控力的减弱,有些忧虑甚至能盖过理性......

刘维箴,太子死时,也有十九岁,年纪上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性情上,比其父更加迂腐懦弱,虽然一样孝顺恭敬,但其短智迟钝,一度让刘文济看得都着急。

但是,朝野上下,偏偏支持者众多,并且涵盖诸多阶层,各派势力,人声虽杂,但其意甚坚,尤其是一些又臭又硬的谏臣,更是打着“死谏”的名头,要维持帝国正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