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邂逅巨子(1 / 3)

加入书签

“嗯,看清楚了!”

用手遮蔽了前额,他看了看阳光,随即眺望着临清城熙熙攘攘的人群,脸上露出了睥睨和轻蔑。

“先生,康先生,你等等我!”后面,终于闯出来一个五旬的男仆人,身上背着几件行礼,满头大汗。

“旺叔,你慢些!”今年三十六岁的广东人康先生,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所以,他有资格哂笑老仆。

“慢些慢些?”旺叔大口地喘气,有些别扭:“爷啊,站着说话不腰疼!您来背背试试!”、

康先生真的要接一件包裹,又被旺叔用手遮挡了:“爷,着那是您干的活儿!哦,爷啊,你为什么不让梁小先生一起下来歇脚?他是你的得意弟子,帮帮我背东西也好嘛。”

微风乍起,南运河上,秋水潋滟,波光粼粼。

南来北往的客货船只,不时在码头上停泊,将一些人流和财物倾泻下来,随即,喧闹声,此起彼伏。

山东临清,中国南运河的南端城市,与冀省相邻,曾是著名的繁华都会。尽管因为西洋货轮的引入,海运的繁盛,随着所有运河航线上城市的风华不再,依然有诺大的家底在。

米铺,药行,百货商铺,丝绸庄,瓷器店,客栈旅店,当铺,酒楼,保镖局,轿铺,脚夫店,戏楼堂会,甚至勾栏烟花地,一家家簇拥挤压,齐齐儿地从运河的码头上一直倾泻到远远的市镇上,三丈余高的城墙,jing惕的守兵,开合的城门,车水马龙的行人,还有一些古稀老人老槐树下闲敲棋子,漫谈三国水浒,娓娓历代兵火,更吸引了不少人。

码头往左,在繁乱的商家行人过处,有一片不大的树林子,巍峨的树冠之下,落叶萧萧,铺满了地面,好似给这黄土地面,铺就了一层地毯,上百杂se人等围坐树下,听一说书先生慷慨激昂地讲述:“各位看官,咱这区区临清城池,乃是明清以来五百年繁华的所在,为大清江北五大商埠之一,那是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前朝万历爷爷那会儿,咱临清城为漕运八大关钞之首,成祖爷爷修建bei jing城的砖,一块一块儿,全是咱临清进贡的,咱这城里的砖城粮仓,唤作广积仓,乃是天下第一粮仓!前朝天下四百万石漕粮,咱临清城就囤积三百万……”

康先生脸上一沉,最后又恢复了平静:“梁卓如和他的家仆先到京城扎住脚跟儿,熟悉下环境,毕竟,他第一次北上京城,需要静心,太后六十寿辰才开的恩科,多么难得!我则不必了,何况,我和张謇先生还有临清之约。”

“好!”旺叔再无怨言:“爷,那咱们赶紧走啊!”

“走!顺便再欣赏瞻仰临清的风土人情!话说大清以来,南有番禹广州,北有山东临清州,艳压两京,更超维扬,有得看头!”康先生开步走着,又有了兴致。

在康家主仆二人的身后,有几名衣着邋遢的年轻男人,刚才,就在近处倾听了两人宛如夷语的对话,嘿嘿嘿一阵冷笑。

“南蛮子!”

说书先生絮絮叨叨的闲篇,让听书的闲人们非常自豪,尽管是起书的楔子,还是博得了阵阵喝彩。

男人居多,也有少数中年以上妇女,身穿锦绣丝绸的更是稀罕,多是街头巷尾的升斗小民,聚集为乐。尤其是那些码头上行来的轿夫脚夫们,被jing彩的说书声吸引,忍不住驻足倾听,而被轿里主人或者骑马的商人呵斥。

秋风瑟瑟,吹得许多人裹紧了衣服,但是,只是下意识,因为正值中午,艳阳高照,尚有许多温暖。

这一带,正是临清码头向城市转进的必经之地。

纷乱的人流中,一个中年人磕磕绊绊,兴致勃勃地前行,他身材普通,面目略显黄黑,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黑se绸袍,看样子有些悠闲,对于碰撞的行人,他总是连声地拱手道歉,也不管责任在谁,他那清正的bei jing旗人官话里,时而夹杂些快捷古奥的粤语词汇,让人莫名其妙,乱蚁般的人群行se匆匆,都没有心思计较别人,所以,他总算走出了激流,来到了说书的摊位附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武侠仙侠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