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高昌生变(3 / 4)

加入书签

已经被胜利的渴望冲昏了头的李世民,哪会听得进去不同的声音?

而象李靖、李勣、秦琼这些老将,早已闭门不出。

李世民也不会主动去请他们征询意见。

李沐的奏折中,唯一被李世民采纳的就是知会伏俟城李大亮部,令其戒备西边吐蕃和北面西突厥的异动。

可伏俟城李大亮部只有八千人,镇守伏俟城刚刚够,用作支援只能应急。

李沐的奏疏,如同一块石头扔进池塘,在朝堂上只是溅起了一朵水花,瞬间消失不见。

除了几圈涟绮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

相较于李世民的踌躇满志,朝堂中文武百官,因百济、倭国的大捷,而显得自信满满。

确实,以六万精锐攻击一个只有三四万军队的高昌,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逼降来得更准确些。

在朝臣的心里,这场战争可能比百济、倭国两场大捷来得更轻松。

……。

半个月后,六万唐军到达预定地点。

随即向高昌境内发起了攻击。

由于大唐朝廷上下一致的轻敌,甚至连民夫都没有征集。

大军的补给完全靠军队自己的骡马、牛车携带着。

至于李沐奏折中提到的西突厥有可能救援高昌,众臣都选择性地忽略了。

其中一部分是不想去泼李世民的凉水。

也有的是认为西突厥近几年内乱纷纷,早已自顾不懈,哪会有余力支援高昌。

当然也有象房玄龄这样脑子清醒的。

可他们人数太少,独木难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