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殖民地大联动(四)(2 / 3)

加入书签

轰炸进行了2小时,不断有英国军舰的弹药库因为殉爆而将英国军舰炸成数段,或者直接倾覆。等彻底炸沉了英国舰队,并且将英国空军驱赶出运河区,中国的重型轰炸机抵达了英国在运河区的6军上空。对英国指挥部以及6军兵营投下了上千吨的炸弹。

附近的埃及群众虽然很害怕空袭制造出的猛烈轰炸,但是亲眼看到英国驻军遭到来自天空的毁灭性打击,心中的激动压倒了恐惧。越来越多的埃及群众在战场外围高处观战,每1发炸弹在英国军营中爆炸,都引发了埃及群众1阵欢呼声。

年轻的激进派们毫不迟疑的给出了答案:“中国方面表示,埃及可以获得完全的独立。而且苏伊士运河将归埃及所有。那时候,诸位都将接替被赶走的英国人,获得他们的职务!”

运河区的埃及雇员们此时已经基本确定,中国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了埃及。面前激进派的青年们已经选择加入了中国1方。回想过去近两年中不断传来的消息,尤其是过去半年中中国封锁红海的事实,英国明显是靠不住了。

雇员们并不确定中国会不会在赶跑了英国人之后独霸苏伊士运河,但是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帮雇员都觉得自己或许应该多头下注。

激进派青年们看说动了这些运河区雇员,便提出了他们的计划。这个计划并不复杂,现在苏伊士运河的南部根本没有英国船,船只都停泊在运河北部。既然英国准备彻底堵死运河,那就不如先下手为强。配合中国的空袭,将1艘大船沉默在苏伊士运河北部入口。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苏伊士运河不会被堵死。而中国1旦解放了埃及,也可以很快清理沉没的船只,恢复运河通航。

这个消息1出,反应最激烈的是运河区的埃及雇员。因为伴随堵死苏伊士运河这个核心消息的是苏伊士运河公司将停止给埃及雇员发工资。

虽然少量埃及雇员的确出身埃及有钱人家,不担心没饭吃。但是更多的埃及雇员则是靠着在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差事养活1大家子人。当中国控制了印度洋与红海南出海口后,工资已经大大降低,至少给发了1个最低的钱。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本身就给了埃及雇员们信心的保证。证明这些雇员本身拥有比其他埃及人更高的身份地位。

1旦失去了所有,运河区的埃及雇员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

在这样的绝望中,相当1部分运河区埃及中低级雇员们都接到了各种邀请。发起邀请的全都是开罗以及运河区比较有影响力的年轻激进派。如果是以前,这些有着稳定工作的运河区埃及雇员们绝不会和这帮激进派们混在1起。但此时此刻,哪怕是有所猜测,受到邀请的运河区雇员们大多都参加了邀请。

在聚会上,这些激进派青年并不掩饰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各自主持的聚会上都问了同1个问题,“如果中国解放了埃及,我们要不要与中国合作?”

即便是埃及人,也有各种不同的立场与判断。7月1日,英国方面就已经获得了这个计划。此时正是战争时期,英国方面立刻前去抓人。但是那些激进派青年们已经藏了起来,英国情报机构人员完全找不到这些人。

英国方面紧急联系现在的埃及名义上的统治者,法鲁克王朝的国王,请法鲁克王朝这个地头蛇出面抓捕埃及本土激进派。还没等谈出任何结果,7月2日,中国空军就从也门地区的机场起飞,开始对苏伊士运河北部塞得港的英国军舰开始猛烈轰炸。

在苏伊士运河地区,英国部署了500多架战斗机。在中国空军第1波进攻开始的时候,英国空军英勇的起飞迎战。然而中国从伊拉克地区起飞的战斗机很快赶到了战场,迅速获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战斗只进行了不到两小时,中国就占领了制空权。随即对着生火还没完成的英国战舰开始了猛烈攻击。1道道鱼雷的尾迹划破海面,奔向英国军舰。空中的歼10战斗机借着大量铝箔干扰,灵活的穿透了英国军舰努力构建的防空火力网。这些飞行员都参加过太平洋上的航母大战,眼前英国的防空火力显得十分幼稚。

突破了防空火力网后,歼10飞行员在100米高空投弹,炸弹精准的命中英国战舰,或者将岸上的防空炮位直接炸飞。

这个问题并没有引发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阿拉伯半岛的受教育阶层中,与强者合作是1种非常被理解的选择,甚至是某种共识。几千年来,阿拉伯地区被各大势力进进出出,始终没办法维持自己独立的地位。面对这种局面,阿拉伯地区甚至研究起了如何主动引进外部强大势力,以让这种外部势力能够最大程度被阿拉伯地区所利用的方法论。

因为古兰经里面多次提到中国,还有“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往求之”的明句。所以中国虽然很多年都没有直接与阿拉伯地区发生关系,但是阿拉伯地区对中国依旧有着自己的认知。

不仅宗教典籍让阿拉伯对中国有认知,文化领域同样如此。著名的阿拉伯故事集,1千01夜中的名篇,阿拉丁神灯。讲述的是1个在中国西部某城市发生的故事。阿拉丁是个中国人。

以中国为背景的故事,在1千01夜中还有不少。这也加强了阿拉伯地区的人民对中国的认知。

不过在运河区的埃及人毕竟都受过教育,他们并没有被迷惑,而是或率直或含蓄的在各自参加的聚会中提出了他们的看法,“我们能得到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