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轻剽(2 / 4)

加入书签

像基层军吏,张冲选拔以及考核的标准就是谁更勇,谁更能战,要的就是敢打敢拼的锐士,其他的调度能力和军略能力并不多看重。而等到了中层军吏,张冲选拔和考核的标准是调度能力,看是否能将好军阵调度指挥,至于战技能力、军略能力就会往后看。最后是高层军吏,那时候考核选拔的只有一个标准,是否具有独当一面的军略。能识山川地理否,能辨阴阳虚实否。

当然,说这么多,战场到底还是物质的,更能杀更能打,自然更好。

郭默和吴资都是老中层军吏了,早没了小年轻那种凡都杀在最前的心思。郭默是杀出来的,一步步走到现在,根基扎实。而吴资是自带部曲的豪强,天生就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后来在打须昌的时候,更是在城下力挽狂澜的方面阵将,所以这会二人不急不慢的随着方阵走着。

从对面的汉军豪势部曲们的行为就可以显示这一点。汉军两翼的各四列阵共十九家豪势部曲中,也有些骑卒,但除了沟通中军的信兵外,其他的有一个算一个都选择下马与自家部曲们步行步战。

这些豪强子弟怕不怕死?就不担心万一战败他们没马的话,根本跑不出去?那肯定是担心的。但京畿的豪势和其他地方的豪势有一点不一样,就是他们还没有劣化。

不是说他们的道德水平比别处高,而是因为京畿品平家声的风气更盛。在这个好名声就有好前途的时代,每个豪族子弟从小就被教育要做个正人君子,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这个时代的道德规范。

这是先前两百年最坏的时代,大汉内忧外患,病入膏肓。但这也是未来两百年最好的时代。相比于之后的卑劣者,此时这群世家子弟已经算是大汉最后的黄金品质了。

关羽很快就看到了对面的止步整阵,高大的战马加上他伟岸的身躯给了他足够高的视野。虽然意外对面的克制,但关羽并不在乎。

高雅、吴资都是日后吕布主力战将,可以说能力早受了历史检验。而朱英、武荣,一个是无盐豪杰、一个是平陆老太平道,能力都不下于高、吴二人,只是经验还少。最后陈广,是汜城的游侠,弓矛双绝,这五人中战力最高者,也是张冲专门为典韦配的一流勇士。

有强将,自然有锐兵。关羽这个校尉部,全军披甲在七成以上,剩下不披甲的都是弓箭手,足足六百人。而全军也都是老卒,又一半来自泰山地区,可以说这样的军团,是张冲麾下仅此于他本军的善战之旅。

而对面的汉军根本不知道,他们要对线的正是这样一只恐怖战力的军队。

此时,汉军左侧最前排的河东兵们披着甲,排成整齐的队列,然后是最左边的排头什将开始大声喊话激励:

“都振起来,咱们河东汉是三河第一兵,祖祖辈辈砍过匈奴、鲜卑、羌人,现在砍那些泰山人照样往死里整。此战,我们要抓足了俘口,这些人不仅给咱耕作,更是我们向子孙夸耀武勇的功勋,还有什么比大败贼人,赢得功勋,满载而归更有面的呢?但你们谁要是丢了咱们河东人的面,甭说军法,我自己就将你肠子挑出来勒死你。”

之前中军的信兵已经将渠帅对此战的军略都告诉了他,已有定策的关羽眼睛一眯,拿起马鞍边的号角吹起,之后他就赶忙带着游骑入阵了。

相比于号角简单的冲锋号,在阵中用五色令旗,将旗应旗来发送信号肯定是要有更多信息的,所以关羽要赶忙入阵,好从容调度各部。

这边关羽入阵,那边听到校尉进击号角的前军已然行动起来。

在大阵最前的是典韦的前曲将吴资,居右;李大目的前曲将郭默,居左。他们两都居方阵最右角,不是两人怕死,而是到了领二百人的军职后,管理调度能力已经比武勇更重要了。

张冲为军中军吏的能力考核中,按层级不同要求不同。他将军吏大致分为三层,从伍长、什将、队将,统统是基层军吏;往上的屯将、曲将,部将,都是中层军吏;再往上,校尉、都尉、中郎将这些都是高层军吏。

排头粗豪的话刺激的这些河东兵嗷嗷喊,他们已经能看到对面的军衣、军鼓、号角,甚至他们的粗重的鼻息和边上信兵的战马的嘶鸣都能听到了。

但河东兵和兖州兵走到距离泰山军不足三百步的地方就停了下来,开始继续严整军阵,重新将有些乱的螃蟹阵再排列整齐。很显然对面并没有主动出击的打算,此时上前,只是挤压泰山军的战场空间,使得他们没办法转换攻击路线。

此时在对面的泰山军中,关羽跨坐在神驹上,他刚带着麾下五十骑的扈兵就游弋在大阵的两边,不断排查大阵的情况,并尽可能让所有将士能看到他,让他们明白,他关羽永远与弟兄们并肩作战。

实际上,一般来说,关羽是不应该带着五十骑兵出现在步卒边的。因为这会影响步卒们的士气。在传统军队中,骑兵的身份自然是比步军要高的,不论是骑乘要求还是经济实力,这都是毋庸置疑的。

那这会造成什么情况呢?就是步卒们会担心打起来,只要有不顺,那些骑兵就会抛弃他们绝尘而去。无论是部曲被郎君抛弃,还是征召兵被军吏抛弃,那都是致命的。所以有些将吏,如果只有少部分骑军的话,绝对不会单独用,因为他们的好处绝对要比对军队士气的伤害要小。他们会选择骑军下马与步卒们并肩作战,以示生同生,死同死的相契之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