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各国心思(3 / 4)

加入书签

这个时候,群臣才开始纷纷发言。这个大臣说,“是啊!一定要出兵!楚国可以慢慢图谋!”另一个大臣说,“这是扬威于秦国,重夺函谷关的最好时机。当初函谷关在魏国手上的时候,秦国处处受限制。如果能夺回函谷关。秦国不足为虑!”

望着讨论地越来越热火朝天的群臣,魏王没来由地失去了兴趣,他咳嗽了几声,把群臣的吸引力集中了起来,说道:“诸位爱卿!既然大家都有了共识。那就出兵五万襄助赵国伐秦!寡人累了,退朝!”

“所以,信陵君你是支持赵王的提议喽?”魏王皱着眉头说道。

信陵君哪里会这么回答,承认的话不就显得自己唯赵王马首是瞻了吗!因此,他只能摇了摇头,说道:“臣遵循王上的决定!只不过,我魏国虽然迫于形势不得不参与伐秦,但一定要控制住伤亡,不然就是得不偿失!”

魏王笑着点了点头,心里却是暗骂道:“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寡人也想既不得罪赵国,又能保存实力!最好还能借着各国精力放在秦国的时候,自己可以打楚国几下子,捞一下便宜!”

但面子上魏王却是很诚恳地求教道:“信陵君所言甚是!赵国不是我们魏国能得罪起的。但真的伐秦,我们魏国一定是首当其冲,如何控制伤亡,信陵君可有什么建议?”

面对魏王渴求的目光,信陵君脸色红润了起来,赧颜道:“臣愚钝!还未想出妙计!不过牵扯到伤亡。臣以为晋将军乃是个中高手!此事当问他。”

“臣。遵旨!”

韩王然不过三言两语间,就向群臣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暴鸢还是非常受宠的,自己这次没有让暴鸢带兵出征,是有别的考虑。

魏国,大梁。

赵国使者在离开新郑后。就转道大梁,向魏王转达赵王的“期望”。在读了赵王的亲笔信后,魏王没有在第一时间下决定。而是让典客出面,好好款待远道而来的赵使,自己则是召集了群臣商讨这个大事。对这样的流程,赵国使者也是十分熟悉。当然也就装糊涂地去享用美酒佳肴去了。

大殿里,魏王的脸色很是难看。四国会盟的时候。明明说好了魏国的主攻方向是往南,是楚国。可现在赵王又反悔了,想要先打压下秦国。秦国!秦国是那么好打压的吗!如今魏国的河东郡包围着函谷关,如果选择正面强攻的话,魏国的损失一定是不可计数。如果从上郡出发的话,需要连续越过两条大河。来回运送士兵很不方便还是其次。最关键的是,过河后的秦地都是和赵国挨得最近。这其中,获利最大的是哪个国家显而易见!

魏王听后觉得很是有理,当即转头看向晋鄙将军。被出卖了的晋鄙暗暗咒骂了信口开河、转嫁矛盾的信陵君,脸上却是露出坦诚的神色,回道:“王上。臣以为若论行军打仗,想要减少损失的唯一办法就是少打仗,打小仗。这次联合伐秦,我魏军不可能单独行动。既然有友军、援军,我们不利用一二的话,就实在太傻了。”

晋鄙说的这么直白,魏王却是毫不介意。他只是关心地问道:“这样可行吗?会不会被赵王识破?”

晋鄙再次咒骂了信陵君,嘴上却是安慰道:“王上!这次伐秦,韩国、齐国答应地如此之快,里面肯定有计划。臣一直在想。不可能他们都愿意充当赵国的棋子吧!到时不如随机应变,方为上策!”

魏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却是说道:“诸位爱卿,我们魏国出粮,兵马少派一些。这样可行吗?”

面对魏王奇葩的妙计,国尉看不下去了,他出言反对道:“王上!届时六国大军应当由四五十万之众,每日所耗费的粮草不可计数!臣以为,若想不得罪赵国,以出兵为妙;若想谋取些利益,兵马不可少。如此算来。五万足矣!”

信陵君也是看出了其中的关键,才跟着忧心起来。当初齐国拉拢魏国伐楚,现在齐国却是第一个反悔了。相比较软弱可欺的楚国1。秦国可是块难啃的骨头。一不小心就会隔坏魏国的牙。

但拖延下去也不是一个办法,赵国使者赖在大梁不走,韩国、齐国又已经表态服从赵王的决定。魏国即使想要拒绝,没有合适理由的话怕是也不好拒绝。除非魏国想要彻底得罪赵国。

大臣们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了一个河东郡,魏国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在左右为难之际,谁也不愿意先开这个头,给出好的建议。

最终还是魏王开了口,言道:“诸位爱卿!赵国的使者就在驿馆!究竟答不答应赵王的提议,大家都说一下。信陵君,你乃百官之首,先说说看!”

信陵君这个时候才发现,身为丞相也有不好的时候。单单是重大抉择时第一个表态,就是一个很有压力的活计。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信陵君稍微斟酌了下,就一脸坚定地说:“回禀王上,臣以为秦国这两年休养生息、兵强马壮,我们六国若是不联合打压一下秦国的话,不出三年,秦国又会频频出函谷关,骚扰我们河东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