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太子是好人(1 / 2)

加入书签

可是问题是灾民不是有一两个,而是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灾民。随着事件的推移,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南京城的。再说了,他怎么也得赈济几个月吧。就凭五万石粮食,根本不够,差的太多了。

“人,果然还是要靠自己啊!”坐在房间里面,赵乾一个人不断的哀叹。面对越来越多的流民,赵乾自然想要赈灾。而且南京城之中有钱人多的是,自然也不能他一个人出钱。来到南京城之后,赵乾就召集了南京城内的勋贵富商们以及讨论如何赈灾之事。

南京城的富商勋贵都想拜访这位新来的太子,可是太子也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眼下这么大好的机会,虽然少不了出点血,可是他们还是来了。能在太子面前露露脸,也是一件颇为不错的事情。

而一场大宴办下来,赵乾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些人对着赵乾是一阵的吹捧,就差把赵乾夸到天上去了。当时可谓是宾主尽欢,可当赵乾开口要钱的时候,一个个默不作声了。

到最后实在是躲不过去了,这个出五百两,那个出三百两,算是意思意思。反正这小太子身居深宫之中,也不知道钱什么概念。稍微糊弄一下就过去了,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有那份钱,还不如多找几个暖房丫头,逛一逛一下秦淮河呢。

赵乾邀请了这么多人,富甲天下者不在少数。最后却只筹集到了五万多两,想想就让赵乾跳脚。再想想现在的粮价已经是以前的三倍多了,而且还在持续地上涨之中,这钱压根就不值钱了。

崇祯十四年四月至八月,吴江一带,大旱不雨,飞蝗蔽天。虽然官府下令捕杀蝗虫,可是蝗灾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是越来越强。

吴江一带几乎颗粒无收,百姓罹难。当时的米价更是从每石不到一两银子的价格,渐渐飙升到每石四两银子的地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逃难,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故土。

可以说吴江一带,流丐满道,很多人走着走着就饿死了。民间百姓以糟粮腐渣为珍味,或食树屑榆皮。纵然各处官府富商设厂施粥,但也是杯水车薪。

到达南京之后赵乾,立刻马不停蹄的就命人找到了原魏国公府徐达的府邸,也就是现在的大功坊。并在柴房之中找到了埋藏在这里的建文宝藏,将之全部偷偷地运出。

此时灾情越发的严重,越来越多的百姓逃往南京之地。堂堂六朝古都,大明王朝的陪都。现在街面之上,却到处都是乞丐流民,连治安也差了许多,卖儿卖女者更是不计其数。

“太子殿下,奴才幸不辱命,已经将粮食运来了!”就在赵乾愁眉苦脸之际,风尘仆仆的张仁已经走了上来,小声的对赵乾禀报道。

“张仁,你已经回来了,你筹集了多少粮食!”

“殿下,奴才已经尽力了,大约筹集了五万石粮食!”

“五万石粮食?”在明朝,一石差不多是是一百五十多斤。一天一人的粮食,差不多是一斤半左右。若是灾民的话,有的吃也就不错了,吃得少一点应该也没问题。

这么算的话,一石粮食差不多够一个人能吃近四个月呢。再加上女人,老人,孩子相对吃的也少一些。再加上,又不太需要他们干太多的活,消耗的也不多。其实每个人再少一点,撑一下的话。平均下来,一石粮食支撑一个人小半年应该没问题。

无数的无辜妇女,被卖到了秦淮河上。每天都有人病饿而死,场景之凄惨,让赵乾这个没见过世面的人,多少有些惊呆了。

以前的扬州瘦马和秦淮河畔招人,那都是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费心费力不说,还容易招人嫉恨。这下好了,大灾一来,随便给几斤粮食,爱走不走,不走你就饿死算了。一时之间,秦淮河畔就多了无数张梨花带雨的生面孔。

每当走到街面上,赵乾都有一种深深的自责感。面对这么多饿死的百姓,甚至让他无颜以对。连找到建文宝藏带来的喜悦,都在顷刻之间冲淡了。

好在,张仁办事也算快速。迅速联系了不少的粮商,以最低价将粮食买了回来。按照张仁的想法,那是借的,当然什么时候还就不一定了。毕竟赵乾与多少家底,张仁也是心知肚明的,他们这位太子爷哪有钱买粮食啊。

这些粮食弄到手,张仁就准备把钱先欠着,先把眼前的难过度过了再说。就不信这群人能有这么大胆,敢直接向太子伸手要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科幻灵异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