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九回:名门的苦恼(1 / 3)

加入书签

要知道,赵文作为艺术世家子弟,什么舞台没登过,国际舞台都上过好几次了!

村长给大家介绍一通,继而领着大家走进村委会大院。

院子里支着两口大锅,纷纷冒着热气,旁边还有个灶台,一妇人正在拿着锅铲,站在旁边烙饼。

“来来,大家里边请!”

村长十分热情,村民们也赶忙加快了步伐,在屋门口两边站上队,形成夹道欢迎的架势。

随着演员们陆续进屋,他们还喊起来了。

“好,稀罕就好!”

赵文乐么滋地,学着他们当地的口音说了这么一句话,村长被逗得乐不可支。

“哈哈哈,嗝……”

他笑的直打嗝,险些背过气去,演员们看着也很乐呵,万没想到,赵先生的魅力竟然这么大,即便是到了小山村,也有大批“粉丝”。

“咚咚锵,咚咚锵……”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

每人一大碗驴杂汤,两张烙饼,吃的饱饱的。这都是村长给安排的,有文艺团下乡慰问,这可是新鲜“玩意儿”,自然要好好招待。

吃饱喝足之后,演员们才开始操持着排练,准备演出。

这里的条件差,设备简陋,包括郭大纲在内,所有演员都多少有点怨言,可他们一看赵文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谁都不敢吱声了。

村口的锣鼓又敲了起来,一大批父女拿着红绸大花,挨个往演员们脖子上搭。

这架势,有点高原地区进献“哈达”,也有点像上世纪七十年代,招待下乡的知识青年。

演员们乐么滋地接过去,继而寒暄几句,跟大家打了招呼,继而在村长以及各位村民的盛情指引之下,缓缓往村子里走去。

这次的演出在村委会门口的小广场上举行,村委会嘛,也是毛坯房,要不是门口挂了牌子,根本分辨不出来。

门前的小空场上用木板搭起来了一个小五台,也就四五平米,没有话筒,准是在卫生所借了几根输液的架子,上边用绳子绑了大喇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