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节 赛鲁班(2 / 3)

加入书签

蔡吉听赛鲁班这么一说,心里多少有些失望。不过她转念又一想自己会动的木牛流马终究是严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传说之物。其真实面目还是等以后碰上诸葛亮黄硕夫妇再一窥究竟吧。眼下蔡吉所要做的是先剽窃一件诸葛亮已流传后世的著名发明——孔明车。想到这里蔡吉立即就像是变戏法似地又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块图样道:“不会造木牛没关系。吉这有一样图可造出不费人力畜力的水车。”

“哦?这水车不费人力?”赛鲁班伸长了脖子问道。

“是。马伯请看,此车上下各有一个轮子,下轮一半淹在水中,两轮之间有轮带,轮带上装有很多尺把长的竹筒管。流水冲击下面的水轮转动,竹筒就浸满了水,并自下而上地把河水带到高处倒出。”蔡吉指着图样解释道。

其实蔡吉画的这张水车图比诸葛亮未来发明的孔明车要更为复杂一些,其构造和原理更接近于隋唐时的筒车。当然比之后世赫赫有名的黄河大水车还是简单了不少,个头也小了不少。毕竟蔡吉当初看到的是农家乐里招揽游客的小水车。

这不,蔡吉的话音刚落,赛鲁班就已瞧出筒车的去缺陷。只见他摸了摸凌乱的胡茬,指着图样说道:“照这做法,此车确实无需人力畜力。但须设于水流湍急之处方可转动提水。”

赛鲁班接过蔡吉手中的白布抖开一看,神情立马就由最初的不以为然变得郑重其事起来。只见他仔细地揣摩了一番图样后,抬头问道:“汝这画的可是翻车?”

“没错。吉在京师时曾见农人以此种翻车引水灌渠。吉还记得,这翻车的车身是利用木板作一长槽,而此槽长二丈,宽则没有一定的长度,有的四寸,有的七寸,高则约一尺。此长槽中架有行道板一条,而这个行道板的宽度大约与长槽的宽相等,但是长度却比长槽的二端各短一尺,而比长槽短的地方,则用来放置大、小两轮轴。此外,行道板的上下通周都系有龙骨板。大轴置于岸上,而大轴的两边各自连接着有着四根柄状小木棍的拐木,只要人依靠架子,踏动小木棍,就会踏动拐木,而踏动拐木的同时则会带动龙骨板,这时龙骨板就会绕着行道板而转动,藉此刮水上岸。”蔡吉点头介绍道。而她之所以会说得那么清楚,是因为翻车的发明者正是汉灵帝时期的宦官发明家毕岚。

据太守府公文记载,中平三年,毕岚曾制造翻车,用于取河水洒路,并附有相关的记述。由此可见灵帝等人当时确实也为抗旱想过一些法子。但翻车却直到魏明帝时期才由大发明家马均改进后向全国推广开来。这其中固然有连年战乱导致新技术难以推广的原因。不过毕岚十常侍的身份亦有可能是翻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待见的因素之一。不过蔡吉可不会做这种政治决定技术的蠢事。照历史上的记述中原的旱灾以及蝗灾将会持续数年。改进灌溉技术是保证甚至提高粮食产量的一种有效措施。因此蔡吉一上来就将翻车当做了开场白。

赛鲁班是个木匠自然也不会去管翻车的发明人是否是祸国殃民的十常侍。所以这回儿的他拿着样图一改先前倨傲的态度,转而以语气恭敬地向蔡吉询问道:“府君是要老夫等人为官府造翻车?”

“嗯。吉正有此打算。不过东莱多山地且人丁稀少,故光靠翻车还不够。还需造出既能往更高处提水,又能不费人力畜力的水车才行。”蔡吉边说边找了块空地坐了下来。要知道这么干站着同人讨论技术问题实在是件累人的事。

“那马伯可有解决之法?”蔡吉听罢探问道。说实话她也就会大概画个样子。至于如何制作,如何设置,蔡吉可真是一窍不通了。也正因为如此她才需要求助于赛鲁班这样的专业人士来完善水车。

“无妨。”赛鲁班仔细对照了两张图样后,自信地说道,“可将两车合二为一,使其即可用水力,又可用人力。”

“那就有劳马伯改进水车了。”蔡吉说罢站起身冲着赛鲁班深深作了一揖。

此时赛鲁班对蔡吉的印象已大为改观,不再视她为普通的官宦子弟,而是真心实意地将其当做了父母官。故眼见小府君一身光鲜地就要往泥地上坐,连忙上前递了块草席,不好意思地说道:“府君莫弄脏了衣裳。”

“无妨,”蔡吉随和地笑道,“吉还担心会否影响这三位大哥休息呢。”

“庄户人家娃皮实着呢。就算外头打雷,里头也照样睡。”赛鲁班说着也盘膝而坐,将那图样往地上一铺道,“府君前头说不费人力畜力,莫不是要造木牛?”

蔡吉一听赛鲁班提到了木牛,立马就来了精神,赶紧追问道:“哦?这世上真有不费粮食自己会动的木牛?马伯可会造?”

哪知赛鲁班却老脸一红,讪讪摇头道:“这……老夫也只是听人说起过,并为见过实物,更不会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