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节 游说长沙(2 / 2)

加入书签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刘备本人并不在庐江,否则以他的脾气非手刃几个嚼舌根的士人不可。若是那样的话,刘备可算是闯大祸了。须知杀士人在这个时代乃是一大恶行。曹操和孙策之所以名声差多少也同他们杀士人有关。所以无论是张飞,还是跟在刘备身边的徐庶等人,都一致认为自家主公暂时还是留在长沙的好。

不过眼不见,不代表心就会静。这会儿的刘备坐在凉棚下,一面望着不远处正在操练兵卒的关羽,一面向身旁的徐庶问道,“元直,汝说张羡真会如孔明所言将长沙城让给孤乎?”

“主公放心。孔明行事素来严谨,若非有十成把握,其不会留书给主公。”徐庶点头肯定道。

原来就在十天前,诸葛亮让徐庶给刘备带了一封信。在信中诸葛亮先是向刘备大致阐述了一番天下局势以及刘表在襄阳新野的表现。再来便是劝刘备因以大局为重,从而摒弃前嫌与刘表、孙策、张羡结盟于长沙城下。诸葛亮甚至还在坦言他会说服张羡将长沙城让给刘备。不可否认诸葛亮的信写得文采飞逸,让人读了之后顿觉热血沸腾。可是一想到自己之前听诸葛亮的建议出兵荆州,却落得现在进退两难的境地,刘备便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打起了鼓。于是就听他小声嘀咕道,“之前其也留书给孤,让孤出兵荆州,可谁曾想……”

徐庶见刘备口吐怨言,不由叹了口气道,“主公明鉴,孔明上次留书只劝主公入荆州,并未让主公与刘琦、孙策夺长沙。”

“府君认为仅刘琦退兵,长沙便可安枕无忧乎?”诸葛亮不置可否地反问。

诸葛亮这声反问可谓直击张家父子的软肋。确实,对张羡父子而言眼下真正威胁长沙的人并非刘琦,而是打着“救援旗号”不请自来的孙策与刘备。但在此时此地被对方说中心事终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张羡当即面色一沉,冲诸葛亮冷哼道,“即使刘琦拿下长沙。亦不见得能守住长沙!”

“那是当然。”诸葛亮颔首附和道,“据亮所知刘公子已无谋取长沙之心。”

眼见诸葛亮坦言刘琦会撤军,又故意点穿孙策与刘备对长沙的威胁,张羡忽然意识到坐在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可能不是刘琦的说客,而是其他两家的说客。思虑至此张羡稍稍收敛起了轻视之心,转而试探着问道,“郎君究竟为何人而来?”

“亮先前已言明,亮今日是为荆州百姓而来。”诸葛亮一脸肃然地再次强调道。待见对面的张羡父子皆是一脸狐疑的表情,诸葛亮又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道,“今曹操拥百万之众。兵指汉南,欲平吞荆扬。反观荆扬诸公,却为长沙兵戎相见,视衣带诏如无物。岂不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算府君今日能保住长沙。他日又如何抵挡曹操南下大军!”

刘备被徐庶这么一说,脸上立马露出了羞愧之色。正如其所言,围攻长沙是刘备一意孤行的决断。事实上当初徐庶等人都曾反对刘备直接参与争夺长沙城之战。觉得刘备应该继续借救援长沙之名拉拢荆州豪强,而非与刘琦、孙策直接起冲突。但当时的刘备借救援长沙之名,连续吞并了下雉、下隽两县,恰是风头正劲之时,全然将徐庶等人的进言当做了耳旁风。待到大军一路打到醴陵碰上北上的孙策,刘备才意识到自己面对的将是一场硬仗。孙策的武勇不下关羽,周瑜又诡计多端。刘备在此二人手上屡屡受挫,不得已之下只得退居浏阳河以北。

想到这里,刘备当即起身向徐庶诚信致歉道,“元直,孤错也。”

“主公万万使不得。”徐庶连忙俯身回拜道,心里却甚是欣慰。刘备或许有这样那样的诸多缺点,但他懂得反省勇于认错,光凭这一点就远胜诸多诸侯。

就在刘备与徐庶君臣相宜之时,忽见简雍一路狂奔而至朝刘备拍手称快道,“主公,张羡遣使求见!”

诸葛亮一席慷慨之言直说得张羡父子面红耳赤。不可否认张羡父子在内心深处对汉室多少还有感情的,衣带诏之事他们也早有耳闻。只是出于对刘表的私人恩怨。张羡非但没有理会衣带诏。还对曹操南征刘表颇为幸灾乐祸。但诸葛亮却一语点穿了张羡的春秋大梦。刘表覆灭固然能让张羡解恨,可曹操南下之后又怎会有他张羡父子好果子吃。据说曹操在北方为了整治兼并将豪强宗党杀得血流成河。荆州的豪族虽不及中原的宗党根基深厚,但也好歹在荆州经营了数代之久,论兼并丝毫不逊于北方。其实这次张羡之所以会反刘表,也是因为刘表插手长沙政务,与以张羡为首的本地豪族起了冲突。现在张羡已时日无多。一旦他过世仅凭年轻的张怿又如何对付得了比刘表强悍百倍的曹操。

想通了利弊之后,张羡父子便不再被私人恩怨蒙蔽双眼,亦不敢再小觑诸葛亮。就见张羡沉吟了片刻,转而语调客气地向诸葛亮讨教道。“依郎君之见,本府该如何行事?”

诸葛亮释然一笑道,“张府君可还记得徐州陶公?”

刘备的大营扎在长沙以东的浏阳河畔,对外宣称拥兵六万,除去夸大其辞以及临时征召的民夫,实际兵马约为两万余人。与原有历史相比,刘备在这个时空的实力无疑强了不止一两倍。但此刻的他却并不比原有历史轻松多少。长沙城就像一条硕大的藤蔓将刘备、孙策、刘琦、张羡四股势力紧紧缠绕在了一起。谁都无法再进一步,谁也不敢第一个退兵。

由于害怕自己退兵时会受到其他两家攻击,又不甘心空手而归,刘备已经在浏阳河畔软磨硬泡了近半年。这半年来刘备不仅虚耗了大量粮草,就连声望都受到了影响。留守庐江的张飞甚至在书信中直言,庐江的一些士人已公开诟病刘备不奉衣带诏之举。甚至还有人说刘备见利忘义,为夺长沙而不顾天子求救,之前所谓的中兴汉室都不过是在沽名钓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