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节 因势利导(2 / 2)

加入书签

“大夫若不信,大可问询于吴侯之弟。”蔡吉说罢,嫣然一笑,朝门外拍了拍手。

早已在屋外等候多时的孙权听到蔡吉发出的信号,当即翩然而至,脱履入坐,恭恭敬敬地朝吴硕施礼作揖道,“孝廉孙权拜见吴大夫。”

吴硕上下打量了一眼面前这位说话带着南方口音的年轻男子。但见对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形貌奇伟异于常人,再联想到世人有关孙氏兄弟的种种传闻,吴硕顿时一扫心中疑虑。于是他跟着捻须笑道,“素闻孙破虏之子,皆英杰之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孙权的父亲孙坚曾任破虏将军名扬天下,被世人尊称为“孙破虏”。此刻耳听中原的士大夫夸赞他孙氏兄弟为英杰孙权自是颇为得意。不过在蔡吉的面前孙权终究不敢有轻浮的表现,就见他赶紧拱手自谦道,“大夫谬赞也,权一介士子岂敢与兄长相提并论。”

孙权先是以孝廉自称,后又连连自谦,如此这般的种种表现都给了吴硕以极其良好的印象。令其不仅认同了孙权的身份,还相信了蔡吉有关与孙策有密约的说法。而孙家的加入更是曾强了吴硕的信心。所以吴硕跟着便迫不及待地向蔡吉探问道,“齐侯与吴侯既已联手,不知何时迎天子迁都?”

说实话令周室江山传承八百年的周制历来都对于华夏的士大夫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否则当初王莽也不会借复古周制之名推行他的新政。然而刘协终究不是克商的周武王。如今的大汉也早已日薄西山。吴硕相信一旦刘协效仿周制放手蔡吉等诸侯封邦建国。那等待汉室的绝非中兴之世,而是列国纷争。

列国纷争?而今这世道与之战国又有何异?——对于脑中兀自冒出的念头吴硕在心中自嘲地笑了笑。此时的他已然明了摆在汉室面前的道路仅有两条。一条是继续寄居权臣羽翼之下,直至权臣如王莽那般逼迫天子禅让,从而令汉室彻底消亡。另一条则是效仿周平王迁都避祸,坐视列国纷争。此项从长远来看虽也是条死路,但只要处理得当汉室至少还能像东周那般传承几代。

这一刻吴硕深感汉室四百年的江山如千斤之鼎压在了他的身上。与此同时他脑中亦随之浮现出了那一日刘协枯坐永宁宫中的模样以及刘协将玉佩交给他时那双因求生而黑得发亮的眼眸。

蔡吉坐在对面静静地观察着吴硕的神色由激动变为震惊,再由震惊变为自嘲,并最终陷入沉思。整个过程蔡吉没有插一句话。没有打一个眼色。因为她清楚地知道有关的利害干系吴硕其实都懂。问题是眼前的这位老者肯不肯担下责任,能不能下得了决心。

半晌过后吴硕脸上的表情终于恢复了平静。就听他沉着地探问道,“齐侯既有心效仿郑武公护天子迁都,却不知各路诸侯会否相应?”

八字未有一撇,何来联手之说——孙权一边在心中暗暗腹诽了一下所谓的“齐吴联手”,一边偷偷瞄了一眼坐在一旁的蔡吉。却见蔡吉脸不红心不跳地欣然作答道,“事关天子安危,迁都时机需大夫出面与子修斡旋后方可定夺。”(未完待续。。)

郑武公乃春秋时代郑国的第二任君主,其在周幽王被杀后,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受封卿士,并因护送周平王迁都雒邑,受赏大片土地。诚然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后来凭借周朝卿士和诸侯国君的双重身份以又打又亲的手段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但后世对于郑武公的评价还是极其正面的。

因此当听到吴硕将自己比作郑武公之时蔡吉胸口悬着的那块大石总算是落了地。要知道历史上的曹操在建安十七年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嚣张之气直逼昔年的董卓。而在不久之后一些大臣更是在曹操的授意之下,劝曹操进位为魏公。此举很快就遭到了忠汉人士的一致反对。特别是曹操的谋主荀彧更是指桑骂槐着数落那些劝进的大臣,并直接导致曹操与他彻底翻脸,两个曾经相互扶持的男人也就此分道了扬镳。考虑到曹操仅是进位魏公尚且引起如此轩然大波,蔡吉一直都担忧自己提出“分封诸侯,以藩屏汉”会触怒到吴硕等忠汉之士。

好在从此刻吴硕的反应上来看,只要不篡皇权、不取汉代之,光是封邦建国还算是在汉室可承受的底线之内。毕竟历史上的曹操除了进封魏公,还外加了一条“加九锡”。莫看加九锡仅是一种礼仪待遇,但在深层的意义上此举却代表着王莽以来的一个潜规则,那便是加九锡乃篡位的信号。因为王莽正是在加九锡后不久便操纵刘婴禅让于他。当然倘若加九锡者不在朝堂不是权臣那就另当别论了。正如后来曹魏给孙权加九锡,就被认为是孙权向曹魏臣服的一种象征而非是要篡位。总之相较之下效仿周制封邦建国至少还能保留下汉室的名分。两弊相衡取其轻,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眼瞅着吴硕已然下定决心,蔡吉自是趁热打铁向其鼓动道,“大夫大可放心。孤与吴侯已有密约。”

吴硕没料到蔡吉动作竟如此之快,不由脱口而出道,“此话当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