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节 国之大事(2 / 2)

加入书签

此时的蔡吉正精疲力尽地躺在卧榻上,婴儿脱离母体所带来的疼痛虽尚未褪去,但她的内心深处却头一次有了充实的感觉。那个幼小的生命是世间唯一与她有着灵与肉牵绊的存在,正是这种牵绊令两世孤寒的她不再感到孤独。

当然蔡吉也十分清楚一个女孩非但不能解决她的子嗣问题,还可能对她的统治产生不利影响。可就在她暗自替女儿的未来忧心之际忽听铃兰在外通报道,“君上,贾大夫、郭尚书、崔尚书、田尚书、李尚书、王尚书,贺喜来也。”

紧接着就听帘幕后传来了贾诩等人的齐声致贺,“臣等恭贺君上喜得千金。”

面一干对自己和女儿不离不弃的重臣,甚为感激的蔡吉诚心致谢道,“辛苦诸卿也。”

不过还未等贾诩、郭嘉等人回应,产房内的蔡琰已然将剪去胎衣擦拭干净的婴儿抱到了蔡吉的面前,“请君上赐名。”

得知蔡吉母女平安。凤阁众臣先是长舒了一口气,继而却又不约而同地为涉险生下女儿的蔡吉扼腕痛惜。很显然一个女孩并不能解决齐国目前缺乏继承人的问题。毕竟自三皇五帝起中原便已进入父系社会。汉朝更是以三常五纲等父系家长制为立国之本。故而依当下中原的风俗习惯,世人或许能接受由一个非凡的女君主来结束乱世,却绝对无法认同由一个女系家族来统治天下。

说到底在场的六位齐国重臣都是菁英之士。他们当年在向蔡吉效忠之前,都曾对这位女诸侯进行过漫长而又认真的考察。在确认蔡吉确实拥有可以改变乱世的才能与气魄之后,方才下定决心辅佐一位女主逐鹿天下。对于蔡吉的优势以及女性君主的弱点,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极为理性的认识。所以即便是六人之中最看好蔡吉的郭嘉,此刻也不得不承认蔡吉若想巩固现有的政权。终究还是得有一个男性继承人才行。哪怕是个过继来的男性继承人也强过亲生的女性继承人。

当然蔡吉还年轻,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生育、培养或者挑选继承人。因此相比未能得到理想继承人的失落。郭嘉这会儿更关心的是蔡吉的身子有无大佯,情绪可还稳定。只见他迫不及待地向铃兰追问道,“君上现下如何?”

铃兰赶紧欠身应答,“回禀尚书,华医师称君上脉相平稳,已无大佯。”

在再次确认蔡吉安然无恙后,郭嘉的脸上方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君上顺利诞下千金,实乃上天庇佑,理应举国同庆才是。”

一个人的名字不单单是个符号,同时也承载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所以无论是产房内的蔡琰,抑或是产房外的贾诩、郭嘉等人,这会儿都屏气凝神地静侯蔡吉为女儿取名。

望着襁褓中面色红润尚未睁开双眼的女儿,蔡吉忽然心念一动想起了齐宫中那棵高大繁茂的老槐树。在青州一代槐树乃是象征旺盛生命力与富贵荣华的护宅神树。蔡吉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像槐树一样扎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坚韧茁壮地成长。

于是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蔡吉道出了女儿的名字,“槐,孤家有女名唤槐。”

郭嘉倒是一语点醒了众人,此番蔡吉跨过生育的鬼门关已是最大的幸运。众人作为齐国的重臣,当务之急应理先替蔡吉稳住局势才对。就听户部尚书田丰连忙点头附和道,“奉孝言之有理,君上平安便是齐国之福。”

吏部尚书崔琰则跟着提议道,“永平年间,东海王三女曾获封小国侯。余以为可比照此例替君上之女向朝廷求封。”

原来受母系遗风的影响,汉朝人至今还留有“女儿为嗣”的习俗。只是不到万不得已极少有人会以女儿为嗣。崔琰此刻列举东海王刘疆三个女儿受封侯国的例子,也仅是在替蔡吉女儿日后获封爵位寻找法理依据,绝非认同蔡吉以女为嗣。

且就在众人商议着接下来该如何替蔡吉的女儿定名分之际,一直没怎么发话的贾诩缓缓开口道,“庆祝、请封之事可稍后再议,余等身为人臣应先向君上道贺才是。”

众人听罢贾诩所言,这才想起忙了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还没做,当即哄笑着站起身在铃兰的引路下一同前往内苑。由于蔡吉刚刚生完孩子不能吹风,所以一干重臣都只能在产房外隔着帘幕向他们的君上道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