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谢氏(2 / 4)

加入书签

然而,世事无常,流年似水,似乎只是光华一瞬,便已早生华发,不复少时朱颜,徒留下一张饱经沧桑的脸,抹去了他从前风华正茂的如许英年。

……

一阵夏日黄昏的微风,从司徒府的高墙外吹进,轻轻灌入谢宅,沿着偌大的府邸,掠过府中廊阁,花园,镜湖的上空,极其温柔地拂去暑热,飘进落梅庵的书斋里,凭添了几分凉意。

开平十六年,南楚、西燕、吐蕃三方联盟,图谋进犯周境,瓜分大周西南国土;是时,敌我兵力悬殊,三方联军二十万,大兵压境,军营绵绵数十里,直压邛州,战线危如累卵。值此国难当头,一名年轻的太子左庶子,手执王仪节杖,孤身一人,玄衣墨冠深入敌营,斧钺胁身而无惧意,吐蕃王念其胆色,着人邀入王帐;随即,此人便在大帐之上,直面吐蕃亲贵,舌如利刃,口吐莲花,于弹指之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迫使吐蕃退兵,瓦解三方联盟,而后,北周大军顺势反攻,以少胜多,一战扭转了此次邛州之危。

那位在当年出身簪缨世家,谈笑自若,叱咤无双,仅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风云使臣,不是他人,正是眼前这个谦谦如玉,早已位极人臣,总领百揆的中年男子——司徒谢颢!

谢颢手执书卷,一边垂眸低首,一边幽幽叹息,口中漫声吟咏,竟是一首绝丽的七言小诗:

寂寂河汉白月辉,

嫦娥御风下紫微。

总而言之,这间简朴的书斋,到处飘着一种盎然的古风。

当时,夜晚将至,落梅庵内,寂寂杳无声息,不,准确地说,并不是一点儿声音都没有;那张花梨木书案,临窗而置,上面堆满了书籍,而旁边的碧玉案几之上,早已设下了红泥小炉,备了全套茶具,炉上架着一鼎银制八角小茶壶,里面开水翻滚,青烟缭绕。

“咕嘟咕嘟……”

在熊熊炉火的炙烤下,那鼎银制的茶壶,发出一声声尖利的啸鸣,那是茶汤煮沸的声响;水是上等的清泉水,茶是上好的龙凤团茶,新水烹新茶,一时茶香氤氲,蒸腾出无数热气。

一间小小的落梅庵,书香弥漫,茶香沁骨。

宫中帝子愁肠断,

神女一曲声声悲……

吟咏到“声声悲”之时,谢颢的声音,微微低沉了下来,那双曜若玉璧的眼眸,隐隐闪过一丝恻然之色,划过些许不易察觉的哀怅。

昔日的他,是朗朗明月少年郎;如今的他,是庙堂柱石谢司徒;对于这位不世出的世族领袖而言,位列三公,永镇朝堂,光大谢氏门楣,固然很好,但更让他念念不忘,且始终追怀的,是曾经那段激荡的风云岁月,那些鲜活如初的故友,以及与皇帝陛下年少扶持的一朝一夕……

他,身为谢家子弟,虽是风流名士,一代文宗,却也曾乌衣年少,豪情热血,也曾封侯拜相,纵横捭阖,唯盼青史留名,百年之后入庙堂。

这个时候,日头西斜,庭外虽有夕阳余晖,染遍了那株葡萄架,但室内却早已灯火通明,燃起了粗如婴儿手臂的火烛,映照得一间幽静书斋,绽放出大片光明,倾倒了外面的昏沉暮色。

书斋内,灯光萧索,一位风华隽爽的中年男子,手执一卷书册,长身玉立,踏着落梅庵平滑如明镜的水磨青石地面,正缓缓地来回慢踱,仿佛若有所思的样子,时不时还停下脚步,低头沉思,颌下一绺长须,无风飘逸,愈发展现出他本人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

这位儒雅的中年男子,便是如今陈郡谢氏的当家家主,素以文采斐然,诗风清峻扬名于世,又以世族领袖的身份,位列三公,身居宰执,被大周宣帝誉为“当朝风流丞相”的一代名臣——中书令、吴国公、司徒谢颢。

遥想当年,这位曾被世人喻为“谢家玉璧”的翩翩美少年,这位曾与当今陛下年少相扶的世族才俊,如今已步入中年,虽不复昔日少年意气,但他那端正的面庞与挺秀的容颜,却依然保留着年轻时芝兰玉树的彬彬之风,形相清癯,萧疏轩昂,双目湛然若神,身材也保持得很好,整个人高挑瘦削,带着百年世家特有的书卷气,落拓洒脱;而此时的他,身着一套半旧的家居玄袍,头束一条黑布方巾,配上腰间的一条玉带,再无其它华贵的饰物,透露着一股令人不可仰视的清贵。

俊朗的风采,清然的神情,勾起了一段尘封多年的往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