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685节(2 / 5)

加入书签

会试是礼部的重点工作之一,礼部现在在变法派手里,所以推选谁,只要皇帝不插手,那就是姜星火说了算。

会试乱不乱,国师说了算。

但国师不好意思亲自上,所以让资历深厚的黑衣宰相上了,再配个礼部侍郎,没人能挑的出什么毛病。

永乐二年正月二十六结束的太学之会,没过几天。

二月初八,永乐帝钦命礼部尚书卓敬前往孔庙,祭大贤至圣先师孔子,祭祀结束后,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便正式开始了。

在整体录取比例上,江西人也占了三成之多。

而在这个时空里,解缙和黄淮都被外放了,此时解缙正给老师董伦扶灵回乡呢,所以甲申科的这颗雷,也轮不到他来踩。

按照大明的制度,乡试中式的举人,于二月入京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

所以,大皇子闭门思过的三个月还没结束,主考官不出意外地,被任命给了姚广孝和宋礼,而阅卷官则是内阁的三杨。

嗯,姜星火还真没把杨士奇怎么地。

二月初九,姚广孝、宋礼、三杨等人,就都跟着考生一块进考场了。

而甲申科会试在制度上跟过去没什么区别,主要有区别的地方,在考题上。

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场地在南京夫子庙贡院,考生都在单间里考试,在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

单间里面有两块板,坐着就是椅子,展开就是床,下面放着马桶,吃喝拉撒都是在里面,吃食还得自己准备,因为持续好多天,所以一般都带不容易腐败的食物,通常就是大饼和米饭,然后配上熏肉、咸菜,不然的话,要是食物馊了,肚子再窜稀,那一边吃一边拉一边考,晚上还得睡在马桶上.

这里面有个说法,就是科举会试,在明初时候的规矩,跟明代中叶以后是完全不同的。

譬如主考官,两个人的人数没变过,但在明代后期,那必然是内阁宰辅用来培植党羽的。

而在宣德、正统时,就要求三品正卿兼翰林院学士,至弘历以后,一般以大学士一人、翰林院学士一人,或“大学士即宰相,或侍郎二员”。

但在明初,则是会试同考官不限品级、出身,最初由礼部推选,翰林院官、京官、教官都能上。

嗯,划重点,“礼部推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