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136节(1 / 5)

加入书签

这便是因为华夏重衣冠礼仪,《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蒙古人便是夷狄。”朱高煦毫不迟疑地先说为敬。

李景隆开口道:“夷狄的定义,汉书里应该是最准确的,便是说夷狄披头散发向左开衽,都是人面兽心之辈,与华夏的章服典籍习俗饮食语言都不一样,偏居在北地一隅,逐水草以射猎为生。”

姜星火看两人基本明白是什么意思,也就觉得事情好讲了不少。

其实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有三个标准,即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衣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

凭什么你们能把压榨百姓说成是耕读传家?

凭什么遇到事情就要苦一苦百姓?

凭什么民族英雄都要被抹黑?

道理,越辩越明。

再过几个月,就让你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书生意气,什么叫做挥斥方遒。

先秦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以华夏礼仪的有无,汉晋以后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是以血缘远近、地缘起始。

这便是因为汉晋以后,在华夏面临严峻威胁时,这种划分可以保护华夏族群的存续。

在姜星火前世,依然有很多学者受到了近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影响,认为古代中国没有民族主义,但实际上,古人们民族国家意识最突出的表达就莫过于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存在着深刻的民族主义色彩。

当中原华夏政权不稳,蛮夷入侵之时,华夷之辨的呼声就会高涨,华夷之辨成为汉族政权用来抵御异族政权的强大思维武器。当然了,乱世之中的华夷之辨正如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一般,并非是大民族主义作祟,亦非歧视异族。

从更深层次来看,华夷之辨的观念促成的是一种凝重执着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顽强地抵抗异族的征服。

至于要是卫道士们被自己喷急眼了,想玩点真实的,那就更好了。

最好弄死我,让我快点穿越回家,求求了。

就在姜星火难得地思绪活泛时,身边李景隆这时候说道:“这便是华夷之辨了。”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用以区辨华夏与蛮夷。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换句话说,在春秋时代,划分蛮夷与华夏,是按礼法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