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卷五 吾在大明算长安(2 / 6)

加入书签

真要是一直这么继续下去,再过个十年二十年,哪怕是李二和长安朝堂上的那些家伙想废太子,怕是都极为不易了。

想到这里,段纶索性摇了摇头。

连弩和曲辕犁相比的话,只能算一个小东西,曲辕犁这种体积的大物件,真要搞这些小把戏,可就方便多了。

这绝对会耽误他们的研究效率。

“这个你也放心。”段纶摇了摇头,道,“以殿下心系苍生的心胸来看,他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连弩是战略物资,可以这样做,但曲辕犁事关民生,殿下断然不会这么做。”

段纶也是个聪明人。

“这个你放心。”说到这个,段纶笑道,“你啊,不懂,正如你所说,在工学一道上,老夫是不及你。

但在为官一道上,你还差得远。

这笔生意,殿下一定会做,而且还会优先和大唐做。

未来,甚至还会和吐蕃、高句丽、甚至西域诸国做。”

“嗯?”阎立德确实不懂。

他清楚李承乾研究这个东西的目的就是为了民心,虽然说民心不可能因为他一个曲辕犁就真的帮他怎样怎样,可有了这个东西,至少在老百姓心中,他李承乾有了民心的基础。

若为了蝇头小利,失去了这种机会,那李承乾也做不到今天这个地步。

而且,他隐隐约约也发现了,李承乾正在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手段,慢慢的在大唐彰显他的存在感。

从最开始的纸张到简易的文具再到最后的三字经,李承乾已经在读书人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现在又是曲辕犁,未来必会在老百姓的心中扎下根。

段纶见他如此,笑了笑,道:“有些人眼中看到的可能只是眼前的利益,但有些人的眼中盯着的是天下人的利益,说了你也不懂。”

他这话的评价可就不低了。

不过阎立德也懒得问,有得研究就行,按图索骥他要是都做不到,这将作监的大将作也不用做了。

可一想到当初大明将作监在连弩上弄的那些机关,他又有些担忧地说道:“不会又和连弩一样吧?当时大明王廷为了防止别人模仿他们的连弩,可是在连弩上做了很多让我们费时费劲的无用功。”

这事儿他可没忘,当初大明在连弩上做了很多看上去有用,实则就是迷惑别人的东西,一想到这个他就头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