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老王家的同宗(2 / 3)

加入书签

伱皆因年小的时,托着你祖上的福,享福惯了,如今时节不对,生活艰辛,知道你心里不痛快,可是也不能如此发脾气啊,再说了,咱们虽不在京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京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也不中用的。”

刘姥姥一番话说的狗儿面红耳赤,急道,

“你老怕不是老糊涂了,只会炕头儿上胡编乱造,哪里遍地金银,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

刘姥姥自是嘲笑一番,回道:

“谁叫你去干杀头买卖,也到底大家想法儿不一样,不然,那银子钱自己跑到咱家来不成?”

靠近京城的一个小庄子,王姓居多,久而久之就被称为王家庄,庄里有一户人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王熙凤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利攀附,又贪王家的势利,便说和连了宗,认作侄儿。

本以为富贵,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王熙凤之父与王夫人一起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也就是一面之缘,知道有此人。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没多久这个京官侄儿就得了大病,撒手人寰,只留下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治病花费之多,家业萧条,就卖了老宅,还了债,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谁知霉运缠身,王成也是染上风寒,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

不是起名不好,乃是因为庄子里,贱名好养活,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就此住在王家庄,仍以务农为生,别无他法。

为了多挣一些大钱,狗儿白日耕作完了,就进城或者去码头,找些苦力活干,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弟两个无人看管,夫妻二人一合计,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帮着照看一双儿女。

狗儿想了一番,还是没想到有何法子,出了京城,来到了乡下,种上地之后,就和普通农户没什么区别了,更别说去码头做些苦力赚的辛苦钱,都是没有颜面的活计,如今说是想办法,昔日的还认识的,从自己搬出去的那一刻,早就注定不是一路人了,就是认识的人,恐怕也装作不认识,冷笑一声:

“您老别埋怨,我要是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子?我就是个种田的庄户,一没有钱亲戚,二没做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即使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

刘姥姥叹息了一口气,看着姑爷和女儿,重提旧事:

“话虽然在理,可是狗儿,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一起合计合计,要是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听到刘姥姥的说话,刘氏满眼放光的看过来,

话说刘姥姥也是个苦命人,在老家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侍奉,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老家卖了薄田,带着散碎的银子,就搬了过来,帮趁着女儿女婿生活起来。

本来日子过得不错,可是近些年,朝廷的赋税越来越重,每年的结余几乎所剩无几,又是刚过了年,最后一点积蓄也是花完了,如今刚开春,青黄不接的时候,又出了抢粮这件事,狗儿心中烦闷,家中的米缸的米也快见底了。

上午也没去田里,在家吃了几口酒,酒气上涌,闲寻气恼,骂了刘氏几句,刘氏也不敢顶撞。

这一幕被刘姥姥看不过,出声劝道:

“哎呀,姑爷,你别闲着我多嘴。咱们普通民户,哪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