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战船(1 / 1)

加入书签

(以上资料均由四方收集,部分来源于网络)(未完待续)

1、楼船:楼船是水军作战的主要船种之一。船体庞大,高十余丈。一般在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驾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斗,状如城垒。”一层曰庐,二层曰飞庐,三层曰雀室”。也有达到5-10层的。孙权派将军董袭“督五楼船住濡须口”,即5层楼船。

2、艨冲:艨冲是汉代水军的主力船型。船体狭而长,机动性强,便于冲突敌船。此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前后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孙权征讨黄祖,黄祖“横两蒙冲”挟守夏口。刘表建水军也曾造“艨冲”。

3、冒突:又称“冒突露挠”。“露挠”,即人在船中,楫露于外,“冒突”,即冲锋。此船防护设施比较完善,主要用于袭击敌船。

4、赤马:又称“赤马舟”。船体一般红色,疾如奔马。是一种告诉战舱。孙权名为“马舸”,意思是飞驰如马奔腾陆地之态。

5、斗舰:又称“战舰“,是战船。船上四面设三尺高的女墙,半身墙下开孔,桨棹露于外,“舷内五尺,又建栅与女墙齐,栅上再连女墙”,“其内如牢槛”。“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

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的记载。吴国水军的战船是当时最有名的,它包括“余皇”、“三翼”、“突冒”、“楼船”、“桥舡〔chun船〕”等多种舰艇。

“余皇”,是王侯乘坐的大型战船,战时作为指挥旗舰。据古书记载,船首绘有鸟的图案,有优良的航行性能。水军的主要战舰是三翼,即大翼、中翼和小翼。其中大翼长10丈,阔1.5丈,可以载士卒90多人,有较高的航行速度。吴国就是凭借这些战船先后在汉水和太湖大败楚、越两国的。后来勾践卧薪尝胆,越国灭吴时的战船已经发展到300艘之多。

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国商代就已将舟船用作军队的运载工具。最迟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中国的吴、楚等诸侯国已出现了舟师(海军部队)和战船。当时,吴国舟师中的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等船种,并有“馀皇”一类的大船,犹如近代海军中的旗舰;还出现了专用的水战器具“钩拒”(亦称“钩强”)。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中国战船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性能已逐步赶上和超过当时地中海国家,并一直保持到15世纪中期。15世纪的中国战船是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适航性最好的船舶。其特点是船体结构坚固(采用铁钉联接),操纵灵活(采用舵、橹、硬质纵帆等),装载量大(如楼船设楼2~5层,大型的载千人),船种多(有主力舰“楼船”、攻击船“蒙冲”、冲锋船“先登”、快艇“赤马”和侦察船“斥候”等),以适应水战的需要。

三国时期(220~280)的吴国战船规模庞大,仅小船就有数千只,其中最大的战船设楼五层。西晋初期(公元3世纪70年代)王浚为准备伐吴而建造的连舫战舰,长120步,上面有楼橹,开四门,能驰马行车,载2000余人,是一座水上城堡。南北朝时期发明的车船(亦称车轮船、轮桨船),行驶便捷,是后来机械明轮船的先驱。588~589年隋灭陈时,杨素所率最大战舰“五牙”舰,设楼五层,可容士卒800人,前后左右设有6具“拍竿”。“拍竿”是利用杠杆原理高悬巨石,在接舷战中用来拍击敌船,是一种威力很大的冷兵器。唐代(618~907)造船技术继续有进展,所建造的“海鹘”战船,能在较大风浪条件下航行战斗。宋代(960~1279)的战船已普遍采用水密舱壁技术,提高了不沉性。1000年,神卫水军队长唐福向朝廷献火箭、火毬、火蒺藜等燃烧性火器。11世纪,战船已采用指南针导航,车船又有进一步发展,1130 年,杨么起义军使用的大批车船中,最大的长36丈(约110米),装有24个转轮和6具“拍竿”,载士卒1000余人。1203年,秦世辅造的载重 1000斛(约60吨)的“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船,舱壁装有铁板,是装甲的先河,船首装有形似铧嘴的犀利铁尖,用以在水战中冲击犁沉敌船,较冲角破坏力更大。14世纪,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火铳(亦称火筒)。最迟在明洪武十年(1377)中国战船已装备火铳,从而开始了战船武器从冷兵器、燃烧和爆炸性火器向火炮的过渡。

楼船

6、大舡:又称“大船”、“大舶”。是运输船。孙权有大船,名“长安”,可载近3000人。

7、走舸:如战船,舷上安重樯。棹夫多,战卒少,皆选勇士,精锐者充棹夫,往来如飞,乘人不备,兼备非常救急之用。

8、斥候:侦察船。“五百斛以上,环有小屋曰斥候,以视敌之进退。”

9、游艇:小艇,以备侦察、探候,非战舶。无女墙,舷上左右桨床随艇大小长短,四尺一床,回军转阵,其疾如飞。

10、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海鸟状,舷下左右置浮板形如鹘翅,其船随风浪涨跌,无有倾倒,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战船之制。

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外观似楼,故曰楼船。汉代大型战舰“楼船”高十余丈。三国时东吴建成五层战船,可载兵3000人。楼船不仅外观巍峨威武,而且船上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严,攻守得力,宛如水上堡垒。我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在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就造船而言,汉代最为著名的船,便是楼船。楼船之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南方的越国,越有楼船军,秦朝及汉朝都有官衔为“楼船将军”的军事指挥官。汉代能够建造这种大型船舶,是因为我国的造船技术发展到汉代时已渐臻成熟。首先表现在帆的使用上。汉以前是否有帆,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汉刘熙《释名》书中“释船”部分已有船帆的解释:“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显然,发展到汉初时,我国船舶使帆技术已经出现了。与帆同时出现的是造船史上最重大的发明之一,船尾舵的发明。它设在船尾部,有使舵拔正航向不偏航的功能。1955年在广州出土的一只汉代陶船模,其上就有船尾舵的设置。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相印证,证明汉代船尾舵确实存在。而迟至1242年西方造船史上才出现舵。帆、舵的发明与使用,使得秦汉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楼船的出现与建造可以说是汉代造船、航海技术的集大成者。

另:古代中国海军装备的一种大型战船。船上建有重楼,因而得名。有的作为指挥舰。春秋时期,随着战船建造技术和作战需要的发展,出现具有重楼式上层建筑的战船,统称楼船。公元前525年,在吴楚长岸之战中,吴军曾以吴王座舰——大型楼船余皇,作为指挥舰。公元前522年,楚国大夫伍子胥由楚奔吴后,在同吴王阖闾的问对中,伍称:“楼船者,当陆军之楼车。”这说明,吴、楚舟师中均已装备有楼穿。至汉代,楼船进入大发展阶段。汉武帝准备征服南越,遂建造大型楼船,起上层建筑3--4重,高10丈(27.6米),可载1000人。各重上层建筑均设有舱室、女墙、战格,作为士卒战斗的依托和防护设施。船上多竖旌旗,以壮声威。楼船成为舟师的主力战舰,从而亦成为舟师的代称,故汉代舟师通成为楼船军,简称楼船,或船军;士卒称为楼船士,领率官称为楼船将军。督造楼穿的称为楼船官。三国时期,吴国水军装备有5层楼的楼船,如“飞云”、“盖海”等大型楼船,可载士卒3000人。此后,历代水军,都以楼船作为主力战舰。西晋时,楼船上装设有拍竿。东晋时期,孙恩、卢循海上起义军也拥有一支以大型楼船为主力的舟师。隋代初期的舟师装备有大型楼船—五牙舰。宋代将车船建造技术运用于建造楼船,发展出装有多达24车的楼船,船上有的装设拍竿6座。明代初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可远渡重洋进行洲际航行的巨型楼船,这是中国古代楼船建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战船是水军的主要装备。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吴、越、楚等国“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皆有“舟师”。

东汉时,水军得到进一步发展。战船成千上万。如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孙策攻皖城刘勋,收得船千艘,伐黄祖,获船六千余”。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得其(刘表)水军,船步兵数十万”,“悉浮以沿江”。十四年(公元209年),曹操东征,“大兴水军,凡舟万艘”。

战船的种类繁多,下仅举部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网游竞技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