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廷议第二事!请诛八虎!(2 / 4)

加入书签

等到了那位救世宰相张居正横空出世,以首辅之尊将内阁议政权、六部行政权和大部分的决策权都掌控在手里,其实他也和真正的宰相没什么区别了,甚至还要犹有过之,权势滔天!

老首辅刘健将案卷交给了张永,由他之手上呈给小皇帝。

如此一来,皇帝权柄暴增,再无人可以掣肘限制。

后永乐皇帝设立内阁,起初只给予了内阁议政权,行政权仍旧归属于六部,而决策权则牢牢掌控在永乐皇帝手中。

决策决策,你可以议政提意见,但这事情要不要这么办,那还是皇帝一句话决定的事情,所以叫做决策权。

紧随其后地,就是正统小皇帝不能视政,三杨内阁因为票拟之权,成功攫取了皇帝的部分决策权,并且将此定为所谓的祖宗成法,内阁掌议政权和部分决策权,权柄大增。

而司礼监则是皇帝为了限制内阁权势而诞生的产物,原本没有丝毫权力,却因为批红同样获得了部分决策权,他们的这部分决策权就在于,单对单地压制内阁那部分决策权。

为何这票拟权重要?

因为这是变相的决策权!

以往大明王朝有宰相的时候,宰相地位崇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是真正拥有实权的!

这实权,不仅包括了议政权和行政权,甚至还拥有决策权!

说到底,皇权和相权的冲突,就在于此。

咱家觉得你这票拟意见行不通,不予批红!

奏章没有票拟,没有批红,自然就到不了皇帝的案桌上面。

所以,现如今大明王朝的运转模式,皇帝、内阁和司礼监,少任何一环都不行,而这里面最关键的,无疑就是皇帝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皇帝自身出了问题,好好的决策权被攫取了大半,而且内阁权势暴增之下,已经将手伸到了六部的行政权。

比如方才这些六部尚书们争相为内阁发声,甘愿充当马前卒,就是最好的例子。

皇帝是九五之尊,天下第一人,王朝的主人。

宰相则是臣权第一人,朝堂的主人。

双方本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尤其是当这王朝之主是太祖朱元璋那般的铁血帝王时,宰相这个职业就很是危险了。

于是乎洪武年间爆发了一场“胡惟庸案”,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被满门抄斩,太祖朱元璋顺势废除了传承千年之久的宰相制度,将宰相的决策权和议政权独揽在手中,行政权下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