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大汉钱行(2 / 4)

加入书签

例如大量购买粮食、布匹等等。

等到物价飞涨之后,这些人就能够高价卖出去,赚得盆满钵满。

最后老百姓的伤害是叠加的,倍增的!

这就是古代社会,权力和金融结合之后的后果。

其他人都沉默不言,显然是默认了杨仪的说法。

诸葛亮说道:“现在的重点并非杜绝魏和吴的偷窃,而是加快纸张的制造,蜀中最大的优势是竹子数量极多,我是赞成济安的做法的。”

“而且如此一来,益州的纸张价格会快速降下来,对内的利润没有那么大了,官员和贵族也不会争先恐后想要暗中夺纸。”

说完,诸葛亮拿起了李衡的汇报,他沉思起来。

“济安想要增加铜钱的铸造。”诸葛亮开口说道,“你们认为如何?”

“万万不可。”杨仪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若是肆意铸造铜钱,必然造成物价飞涨,更要命的是,部分官员必然比百姓提前知道朝廷要铸钱,肯定会私下大量购买物资,等到物价飞涨,再拿出来卖。”

“若是规定购买纸张只能用我们的货币,我们就可以铸造钱币去购买孙吴和曹魏的粮食了。”诸葛亮说道,“这样可以大大加快我们粮食储备,粮食储备关乎到接下来的战局。”

众人依然沉默,但听到诸葛亮这么说,又有些心动起来。

诸葛亮继续说道:“济安还在信中提到钱行一事,用钱行来控制铜钱的流通。”

霍弋疑惑道:“何为钱行?”

诸葛亮说道:“钱行是朝廷的衙署,铸造出来的钱,全部由钱行保管,太府寺既负责输出商品,又负责购买商品,太府寺定期购买曹魏和孙吴粮食,但从钱行提报的钱币数量,需要丞相府审批。”

杨仪这个人,虽然心眼小,但对内政的许多事情,理得还是非常清晰的。

印钱这件事的风险极大。

它不是简单的货币贬值这么简单。

在印钱的前夕,权力者必然提前知道政策,也必然提前知道接下来的局面。

提前知道后,就能够提前准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