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庐江太守(2 / 4)

加入书签

高岱拱手:“诺!”

刘基感觉好笑,高岱是南佬,但性格却与北人内心刻板印象中的温和内敛不同,高岱性格内敛,但举手投足间却常透露出洒脱。

“呵呵,先生慢些,莫噎着。”

高岱畅快地喝完:“哈——!公子,舒县我已有初步了解,且听我道来。”

然后正襟危坐道:“我翻阅县志,光和元年,舒县有民5万户,有口25万人。然而,今日所见之舒县却远远达不到5万户民。”

“我询问街老,有一不惑之年的老翁告知我,自光和七年黄巾之乱始,北人南渡,舒县曾一度繁华。但袁术入主淮南后,遣孙策攻打舒县,陆季宁为国守节,民人惧怕袁术纷纷上城协助守军,多有死伤。围城一年,城内发生瘟疫,又病死无数。现在在册之民恐怕不足光和年间一半。”

刘基笑眯眯地说:“吾在曲阿时,曾见到令郎陆绩,印象深刻,而今想请陆公接绩哥儿来舒县,与吾作伴!”

陆康听后,原本因体虚而无神的双眼一亮,绽放睛光,大喜道:“好!好!府君有意栽培愚子,老夫自无不从!”

说完此事,刘基也不再多叨扰,向陆康告辞。

让陆康的儿子陆绩来舒县,自然是刘基交好世家的又一举措。

而且陆绩在历史上就有异才,“语惊四座”这个成语便因陆绩而诞生。

刘基听后说:“我知道了,先生,《尚书·五子歌》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舒县人口凋敝,我带阿爷治理庐江,这个问题确实要重视!”

高岱亦点头:“民生之事,非积年累月不能竞功。国不宁,则民无定,府君若要改善民生,还需安定内外才是。”

刘基:“先生此言在理。我明日即书信庐江各县,让他们上报民册户籍,陈述民情。袁术祸乱淮扬,恐怕庐江北部多有盗贼生事,我会派于麋、太史慈、董袭三人率军平定。”

高岱道:“善!除此以外,府君还需稳定邦交,传书江夏黄祖和荆州刘表,以结盟好,互通商贸往来,于民生有裨益。”

刘基:“是了是了,我闻刘表与长沙太守张羡交恶,襄阳与荆南关系紧张。想必他也不愿多生事端,明日我便书信一封,还请先生到时斧正!”

如此人才,刘基自然要留在身边培养,将来帮自己处理政务。同时也相当于质子,可以让江东四姓的陆氏更加听话。

当刘基回到官署时,已经是深夜,他召来先生高岱,询问舒县事宜。

原来刘基随陆康去做客时,让高岱到舒县城内视察情况。

刘基亲自为高岱倒了碗茶汤:“有劳先生!”

高岱端起碗,豪迈地仰头喝下,茶汤从嘴角溢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