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世间自有公道(1 / 2)

加入书签

第二种可能:自然死亡或病死。

“……征和三年[注:公元前90年]。这一年李广利带兵七万。出五原。击匈奴。兵败而降。这是《史记》中所记最晚的可信为出自司马迁手笔的事。可能司马迁就是在这一年死去的。那末他只是活了四十六岁而已了。这时距《报任安书》已有四年。那时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可知他在就极刑(三十八岁)之前。百三十篇的《史记》组织。虽早已粗具。但到了《报任安书》(四十三岁)时。还沒有完成。更沒有藏传。大概完成就在现在这四年间。《史记”自序》中又说:”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书的字数都计算出來了。书是完成无疑。而且”副在京师“。可见在生时已不止一个抄本。《自序》可能就是作于征和三年(公元前九0)的。那最后的话是:”余述历黄帝以來。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大有书稿写成后。搁笔而踌躇满志的愉快在。

四十六岁以后的司马迁如何。我们却一点也不晓得。他是自杀还是病死。我们也沒有丝毫记录。以他的倔强。自杀也很可能。他觉得任务已了。或者就不必苟活了的吧。“

可见李长之倾向于推测司马迁的死是自杀的。以他对司马迁性格及卒年的网罗把握(推测司马迁死于公元前90年。活了四十六岁。很可能是自杀)。也不难得出此推测。

而马丽丽前面所说的“似乎无人提及”是不妥当的。起码李长之先生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就提出过了。而李长之又是被公认为研究司马迁的人格和风格的首屈一指的专家。他的话比马丽丽这个后学更有专家的倾向性。因此。认为司马迁自杀而死。不愿再辱。或不必苛活。这种可能。在司马迁的诸多死因之中。并非空穴來风。全无根据;相反却有最大的可能。

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概括了司马迁之死的三种死因的可能: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把所有的功夫都花到了写书上。天天和书本打交道的人都会有怪脾气。这种人就和现在那些天天在网吧里玩游戏的人一样。宁愿和电脑里的人聊天。也不会和旁边现实里的人多说一句话。这样的人会讨人喜欢吗。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人做一件事情可能沒什么。但是做的多了。黑白无常就会來索命了。司马迁就快走到尽头了。

马三炮对马丽丽道:“你就直接说他是怎么死的吧。我听的都快睡着了。”

马丽丽笑道:“我能记这么清楚。你应该表扬我一下才会。否则你就是查百度也不一定能得到这么多的信息。我这可是独家的哦。”

第一种可能:被皇帝/官方逼死/害死。

司马迁既然是因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一案而被汉武帝下狱。并不得不接受宫刑的。他内心里是对汉武帝有着诸多怨愤和腹诽的。这也相当程度体现在他的著作《太史公书》里。据说《史记》中原著的《孝武本纪》因触犯汉武帝忌讳太多而被抽掉。导致今本不全、欠缺。今人所见的《孝武本纪》是后人补撰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可信的。因为今本《史记》。对“今上”汉武帝亦颇多微词藏于各章节的字里行间。这可从《封禅书》、《平准书》、《酷吏列传》中看出來。《封禅书》写了汉武帝求仙访道的荒唐可笑的事实;《平准书》记载了汉武帝为享乐和对外发动战争而加重税敛;《酷吏列传》细致地记述了武帝手下的一群酷吏如张汤、杜周、王温舒等人。莫不是“巧立名目。不问是非。专冤状、好杀伐不爱人”的。其背后矛头隐刺武帝的**和暴戾。由此可想而知。司马迁一旦书成。汉武帝不可能不取來观阅。而一旦看到书中所记自己的《本纪》实录或“不恭”、“不阿”之处。以才略过人自视极高的汉武帝肯定会震怒。并对司马迁有所打击。但他会不会杀司马迁呢。我的估计和推测:不会。因为从历史上看。如果汉武帝真一怒之下杀害了司马迁。那历史上肯定会有所记载。即使官方不记。私人野史也会记录。司马迁的后人(起码他是有一个女儿的)更会记住这个悲剧而竭力传之后世。从现在所有的材料來看。均沒有这个可能。而史上最流行的说法倒是:汉武帝一怒之下抽掉了《孝武本纪》。致使该纪多有缺失。残缺不全(但是司马迁又曾经在自序中说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而这正本真的是属他的女儿所有的话。那么马丽丽估计。《史记》残本的缺失当在汉宣帝朝杨恽献出该书之后。或许就是汉宣帝不忍见其先祖被司马迁如此实录而抽之。但问題又來了。刘邦的呢。或许他检查不了那么多罢。)故今人所见汉武帝本纪。属于残篇。之所以仍全。据说是后人结合《封禅书》、《平准书》等其它史料而补辍之。

至于说到司马迁的后人。历史上对此付诸阙如。但又有所逸传。究竟司马迁有沒有男丁传后。似乎并无可靠的史料來证明。但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存世是肯定无疑的。正是因为这个女儿和女儿的儿子杨恽(也就是司马迁的外孙)。才使得《史记》流传下來。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所说:“《史记》一书。传布最早。《汉书》本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所谓宣布者。盖上之于朝。又传写以公于世也。”《史记》由此公开传世。对于杨恽。《汉书。杨敞传》中记载:“敞子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正是这位“以材能称”的外孙完成了司马迁的遗志“传之后世”。《史记》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实多赖此两人的功劳。

又有材料称:《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藏之名山”的隐语。就是将《史记》正本藏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这儿是杨恽的老家。如果真是如此。那司马迁的女儿此时肯定嫁给了后來成为丞相安平候的且“汗出浃背”的杨敞为妻。以当时的竹简论。这部大书的竹简肯定卷轴繁多。那么杨敞在窝藏《史记》竹简的过程中估计也起了一定作用。不然。就只能是司马迁的女儿单方完成了。

话扯远了。得转回來。司马迁被皇帝逼死、害死的可能一定程度上被排除了。但完全排除我们不敢说。我们也沒有百分之百的确证。只能大致断定。。。因为“逼死”这一条里。亦含有逼迫司马迁自杀的可能在内。

“切。这些都是专家的料。我们这一般人才懒得听。”

“我说的这些都是很多人经过千辛万苦才得到的。你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听都不愿意了。真是的。”

“好好好。那你快点说吧。时间别太长就可以了。后面还有那么多的浮雕沒有看呢。”

司马迁是怎么死的呢。史书语焉不详。后人就更无从知晓。只有推测。“确实。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史料來看。确实沒有记载。不过。我们可以猜测。大概有三种:1、被皇帝、官方逼死、害死。2、自然死亡/病死。3、书成之后。不愿再辱。自杀/自尽。马丽丽个人倾向于最后一种。要说原因。恕一时无时间查书加以例证。而且猜测的第三种。似乎无人提及。但更加有可能。

找资料书看。李长之先生著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之复印本。翻开一观。偶然间读到了他关于司马迁去世的推测和分析。居然与马丽丽度测的“自杀”有所暗合。不。准确地说。是马丽丽的悬测暗合了李长之的分析和推测。且看李长之是如何分析和推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武侠仙侠相关阅读: